
作业管理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关键点,是折射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
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系列关于作业的误解:误以为作业问题很小,不值得研究;误以为每个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不需要指导;误以为作业越多越好,导致“用作业数量替代作业质量”;误以为教师不需要自己设计作业,只要依靠校外教辅或别人设计的试卷即可,导致“依赖心理”和“拿来主义”盛行,很多教师作业的设计能力、命题能力每况愈下……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下三点思考:
一、实施作业分层,提高作业质量
分层作业要求教师在作业的设计、批改、讲评与辅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实施三级作业分层制度,横向上注重作业的综合性,纵向上根据孩子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分为巩固型、发展型、提升型三级作业,作业分层、评价分层、辅导分层。我们可以积极尝试作业超市,老师提供不同“价位”必选、自选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购买力”自选,只要“总价”达标即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飞得更快,飞得更高;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树立学习信心。
还要做到批改分层,对于优等生,不能满足于“做得全对”,而是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解题方法,从而寻找更优解法。对于中等生,不能满足于“订正错题”,而是要督促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对于潜能生,作业批语要写得尽量详细,最好“面批面改”,指出学生的具体错误。
二、实现“教学-作业-评价”一体化
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从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向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过渡的过程,是学生锻炼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内化课堂知识的重要工具。
作业评价要适当突破教师一人包揽作业批改、辅导、订正。学校可以开设“自定义”作业评价通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与同桌或小组内互评互批、讨论解疑,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主动帮助作业有困难的学困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请教老师,也可以直接交由老师面批。
作业要当堂完成,当天批改,当天讲评,当天订正,而且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像课堂作业那样独立完成订正。借助大数据平台收集和积累学生试卷、作业和课堂互动的错题,生成错题集和学生学科知识图谱,错题组卷训练,降低学生犯错教学时间成本,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和班级布置作业,还要给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出题比答题更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巩固。
改变学校作业常规检查的评价标准和权重,如果只关注教师判作业的数量,就会让教师不知不觉中丧失在作业设计、命题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评价权重更要关注判作业的过程,例如,学生在作业后的更正过程、错题的整理过程、作业的巩固训练、师生的面批面改次数等,让判作业摆脱几个对钩、一个优良、一个日期的传统做法,打开作业从教到学新局面。
三、加强教研管理,深化作业研究,建立校本化作业体系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强化作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学校要制定《作业管理条例》《作业总量审核制度》《作业质量评价制度》用制度约束行为,及时总结作业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健全作业管理校本机制和常态监控机制。
深化作业设计研究。把作业设计能力作为教师基本功,定期开展作业设计培训,备课组长作为每天作业设计的组织者,建立“教师下水作业”制度,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学校承办以“作业设计与管理”为主题研讨会、每学期开展“晒晒我的作业”学科创新作业设计研讨会、开展青年教师单元作业设计比赛,以赛促研。
建立校本化作业体系。建立以教研组为核心的作业典型题库的工作小组,基于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系统设计作业内容,把来自不同教师的亮点作业,连点成线,促进各学科形成特色作业的“校本产品”。题库在每一届老师的修枝剪叶、推陈出新中不断完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效的作业负担,帮助教师改变对于作业的宏观思考,整体提高作业布置能力,最终摆脱对辅导资料的依赖,形成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题库和作业体系。
作者 |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 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