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中心小学备课模板
课题 | 1、观潮 | 课时 | 第二课时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 目标 | 1.品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 ||||||
学情 分析 | 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以“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进而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 ||||||
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 ||||||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 二次修注 | ||||||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自读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 |||||||
板书 设计
| 潮玉波汹涌奇特 雄伟 壮观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